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阿特斯(Canadian Solar)、天合光能(Trina Solar)和晶科(Jinko Solar)位列巴西进口组件前三大供应商,出货量分别为468MW、454MW和451MW。
企业扩张加速 行业差距继续拉大2020年光伏组件企业宣布了约220GW的组件扩产计划,组件产量的大幅扩张也将带来光伏玻璃需求的增长,光伏玻璃企业也纷纷加入扩产大军队列。龙头企业毛利率创近年新高近期,光伏玻璃龙头企业福莱特和信义光能纷纷发布了企业半年财报,光伏玻璃产量和利润双双创下近年新高。
自7月以来,由新疆的部分突发事件引发的硅料价格跳涨,向光伏全产业链传导,带动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和辅料提价,光伏玻璃也不例外,在经历2次价格下调后,也迎来了上涨窗口,价格由自年初以来最低24元/平米上调到26元/平米,并且还有上调的趋势。虽然受疫情影响,上半年 3.2mm 玻璃价格从 29 元/平米降至 24 元/平米,但平均价格仍高于去年同期;双玻渗透率已经由 19 年的 15%快速提升至目前的 25% 以上,2.0mm 薄玻璃毛利率比 3.2mm 玻璃要高3-5%;成本端燃料、纯碱价格明显回落,光伏玻璃单位生产成本明显下降。从双寡头利润增长点发现,拉大光伏玻璃企业之间利润差距的,一是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,带来的成本下降;另一个就是超薄玻璃需求增长带来的高溢价空间。这对于依靠对外采购原片玻璃,只做玻璃深加工业务的二三线光伏玻璃企业带来较大压力。据公告显示,福莱特2020年上半年光伏玻璃毛利率提升至40.05%,创历史新高。
双寡头企业议价优势明显,短期超薄玻璃将保持较好利润空间。随着各项产线的投产,福莱特预计2021 年底产能约6600T/D,2022年将达到10200T/D,较2019年约5400T/D的产能几乎增加了一倍。2017年,爱旭股份将其广东佛山的多晶电池产线改造为单晶产线,并在次年再次升级为PERC电池产能。
事实上,一线大厂扩张的PERC电池新产能不仅将挤掉市场上弱势的多晶电池,也将对早期的PERC产能形成替代。兼容210mm硅片需要新建电池、组件产线。光伏发电正处在普遍平价的前夜,光伏电站更低的度电成本意味着更高的投资收益,这也倒逼整个光伏制造业,来提供更低度电成本的电池、组件产品。咨询机构EnergyTrend曾在2018年做过各光伏电池企业非硅成本的分析,通威股份和隆基泰州工厂处于第一梯队,拥有最好的非硅成本,爱旭和天合、阿特斯、晶澳、晶科等一线厂商的新投产电池产线拥有相当的非硅成本,第三梯队则是一些二、三线电池生产商,第四梯队是产能小于1GW,不能正常运营的电池厂商。
HJT技术和TOPCon技术在赛跑,现在TOPCon技术跑得稍微领先一点,但不代表会先到终点。通威切入到PERC电池是在双流电池基地三期,3.2GW的单晶电池产线加入了PERC工艺,并于2018年底投产,此外又在合肥投资2.3GW的PERC电池产线,并于2019年1月投产,这使得通威的PERC产能很快达到了5.5GW。
截至2019年底,通威的电池产能已经达到了16GW,2019年通威的单晶PERC电池片出货超过10GW。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技术专家表示,通过增大硅片尺寸,来提高组件功率,降低系统度电成本,是一条较低投入较高回报的技术路径,因为硅片在尺寸上的革新,新型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向后推迟了。各家电池厂商都在储备相应的电池技术,以保证在下一轮的电池技术革新中不至于掉队。江亚俐认为,至少在三年之内,PERC电池技术都将是市场的绝对主流。
这也是光伏业内的主流观点。第三方产业咨询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资深分析师江亚俐认为,2023年之前,全球光伏年新增装机预计不会超过170GW。通威布局单晶的节奏与隆基相似。主要是新产能、新设备。
TOPCon和HJT技术公认相比Perc更具有转换效率的增长潜力。上个月初,隆基股份在西安的5GW单晶电池项目正式投产,这只是隆基三年扩产计划(20192021)中电池产能布局的一个项目。
在此之前,通威集团的主营业务是水产饲料和畜禽饲料的生产和销售,并已经在2007年先行进入了光伏制造的上游多晶硅的生产和销售。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,2019年PERC电池产线投资成本已经降到了30.3万元/MW,折合约3亿元/GW。
当时业内还未预料到,这家光伏电池的新进入者很快会成为业内龙头。该公司计划到2023年电池片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30-50%。PERC+是在PERC电池技术上在加入其它工艺,来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,还是属于PERC电池技术范畴,TOPCon和HJT电池技术则是业内公认最有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。光伏电池的新进入者,其电池产能总是因为新投产,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,就好像通威和爱旭的崛起一样,叠加新电池产能和新技术,是其非硅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。与PERC电池市占率提高相对应,是PERC电池产能的快速扩张,2019年PERC电池产能已达到116GW,2019年年初尚为57GW,2020年有望达到188GW。接下来是隆基推出的166mm硅片,组件面积增大,功率显著提高,电池、组件产线升级改造就可以兼容166mm硅片。
通威集团进入光伏电池领域要追溯到2013年(2016年将光伏资产注入控股上市公司通威股份),以8.7亿元收购了原来的光伏龙头赛维LDK位于合肥的电池资产,并正式成立了通威太阳能(合肥)有限公司。这首先要取决于新电池技术能够多快取代现有技术。
这意味着在下一代技术突破临界点后,押对方向的生产商,将享有最好的利润回报,并可以在最佳时机扩产,就像通威股份和爱旭股份走过的路一样。据招商证券研报,2019年爱旭股份单晶PERC电池非硅成本为0.25元每瓦,未来随着兼容210mm大硅片的新产线投产,非硅成本有望达到0.21元/瓦。
由于光伏电池行业有专业的设备生产商,行业内人员流动频繁,几乎没有技术壁垒。在PERC电池从2016年快速产业化以来,光伏行业经历了一个技术更迭异常快速的5年,5年间,每年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都在不断提升,新建产能的生产效率在快速提高,投资成本却大幅下降。
由于PERC电池技术转换效率提升已经接近天花板,整个光伏制造业开始在硅片端进行革新,通过推出更大尺寸硅片产品,带动电池、组件产线生产效率提升,降低生产成本。7月24日,隆基股份市值突破2000亿元,再次创下记录,保持全球市值第一的光伏企业地位。硅片尺寸的提升在不断突破现有产业及配套供应链的边界条件。相比常规单晶电池,PERC电池在效率上占据优势,常规单晶电池在市场上又优于多晶电池,即使在PERC电池内部,新投产的PERC电池产能,要优于常规单晶电池升级改造而来的PERC电池产能,最新投产的PERC电池产能,又要明显优于早几年投产的PERC电池产能。
去年1月份,隆基曾宣布PERC电池实验室转换效率达到了24.06%,刷新了PERC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。爱旭规划到2022年底,电池产能达到45GW;通威计划到2022年电池片产能达到6080GW,2023年达到80-100GW。
为应对新产能的冲击,头部电池厂商往往选择扩产来保持自己电池产能的竞争力,扩产的总是最具竞争力的新产能,不断有更大规模的新产能投产,也可以摊薄旧有产能相对较高的旧成本。上述资深技术专家表示,目前比较稳妥的一种技术升级路线是投资PERC产线,为后续的PERC+、TopCon技术预留升级空间,等待技术成熟,先升级PERC+技术,再升级TOPCon技术,相对风险比较低。
7月21日,通威股份市值突破了1000亿元,成为全球第二家突破千亿市值的光伏企业,市值仅次于隆基。隆基股份作为单晶硅片的龙头,在2014年多晶占据市场顶点的时候,就看出单晶取代多晶的趋势,并向下游拓展,随着单晶取代多晶成为现实,隆基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。
很快,在重新启动赛维电池产线两年后,通威开始在成都率先扩产新产能,布局双流的5GW晶硅电池项目,一期1GW,二期2GW,技术路线已经切换到单晶电池路线。上述两家公司都在借助这一轮的PERC电池技术浪潮兴起,考虑到中国光伏电池业正处于一个技术变革的关口,现在的头部电池厂商还会在下一个技术商业化时,保持在电池业内的领先位置吗?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中国光伏电池产业技术更迭非常迅速,新产能在生产效率和投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,使其在与旧产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。拉普拉斯总经理林佳继认为,PERC+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,并未成熟,并不一定是现有PERC技术到TOPCon技术的中间过渡技术路线,如果TOPCon技术成本进一步降低,现有的电池生产商完全没必要在PERC+技术上继续投入精力,可以直接升级到TOPCon技术。一位不愿具名的电池生产商负责人表示,在光伏电池领域,新投产的产线往往比旧有产线更具有竞争力,生产效率提高,同时投资成本降低。
林佳继认为,新的电池厂商的领导者往往需要超前布局新技术,在合适的时机扩产,扩产要迅速,以拉开与同行的差距,因此,他觉得新技术出现会让行业再次出现跨界进入的电池投资商,这些投资商既没有存量的产能包袱,也没有思想包袱,就好像通威从水产饲料生产切入到光伏电池行业,东方希望集团切入到多晶硅行业一样。扩产不停歇通威和爱旭在光伏电池上的扩产计划令业界印象深刻,但事实上,光伏电池的扩产是一线电池厂商的普遍行为。
与投资成本大幅降低相对应,是PERC电池产线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,这些带来了新产能相比旧产能的竞争优势,随着PERC新产能的投产,早前从常规电池改造而来的PERC电池产线,以及二三年前投产的PERC电池产线,都面临淘汰风险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PERC电池价格快速下跌开始冲击那些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电池生产厂家,整个电池行业的出货量开始向一线大厂集中
现在电池厂商的大规模扩产,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关键因素之一,上述负责人表示,他不太认同如此大规模的扩产,但资本市场还认可这个故事。考虑到投资成本,PERC电池技术仍然是目前最具性价比的电池技术路线。
1 留言